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,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立秋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。
立秋,是“四立”之一,表示秋季的开始,禾谷开始成熟,收获的季节到了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如《管子》所说: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”
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,它是仅次于大暑、小暑的第三热节气,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,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“长夏”。立秋后,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。
一候凉风至
立秋之后,暑气渐渐消退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此时风中已有了丝丝凉意。
二候白露降
“白露”指的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,由于昼夜温差变大,清晨的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,并且在植物的叶子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。
三候寒蝉鸣
立秋时的寒蝉又叫秋蝉,感觉到阴气上升而开始鸣叫。寒蝉的叫声释放出秋将来到的信号,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凉了。
立秋不仅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。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一直很重视。在民间有“贴秋膘”“啃秋”等习俗。
贴秋膘:很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,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在炎热的夏天,人本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些营养,补偿夏天的消瘦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。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,烧排骨、炖肘子、白切肉、红焖肉、炖鸡、炖鸭、红烧鱼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
啃秋:立秋日食西瓜或香瓜,谓之“啃秋”,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《岁时风俗》有记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,为的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,清除暑气、避免痢疾。
晒秋:每年立秋,随着果蔬的成熟,便迎来了晒秋最旺季节。晒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,在江西、湖南、安徽等省的山区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少,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。
《管子》中有: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”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是由热转凉交接的节气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在秋季养生中,要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“收”为原则。
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,食欲开始增加。此时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,以补充夏季的消耗,并为越冬做准备。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。而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选用滋养润燥、益中补气的食品。
立秋时节,宜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。立秋过后,气候变化无常,白天炎热,夜间寒冷,穿衣应适当,避免着凉,又惬当挨冻以促进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。
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。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,如酸梅汤,梨,蜂蜜,菠萝等润燥之物;少食辛辣,少葱,姜,辣椒等辛味之品,以免伤津耗气。慎吃瓜果多食蔬。“秋瓜坏肚”,夏秋之交易发胃肠疾病,切忌贪凉一如夏季般大量食用瓜果,宜多食用新鲜蔬菜,如百合,莲子,茄子之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