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盘悬碧汉,清辉漫洒桂堂
风过处,香萦袖
云开时,影满裳
愿借这团圆意,化作月光流霜
长伴故人旁,不问归期远近
只守得,岁岁年年共此良辰光
中秋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祭月传统,最早可追溯至《周礼》和《礼记·月令》的记载。
春秋时期,帝王已行“秋夕月”之礼,即农历八月十五祭月,祈求丰收与福佑。汉代普及民间,西汉初年形成祭月习俗以谢丰收;南北朝时期渐成民间节日,出现家庭聚餐、赏月、赏菊等活动。
唐代达到鼎盛,成为宫廷重要节日,与诗词文化深度融合,如唐太宗与杨贵妃赏月故事,并正式定型为固定节日。
宋代盛行中秋赏月,庆祝规模扩大,出现吃月饼、诗会、舞蹈等习俗,正式确立“中秋节”名称。
明清时期中秋与春节齐名,习俗如博饼、花灯持续发展,至现代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,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从祭月到团圆,中秋节历经千年演变,但正如苏轼所言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中秋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亲情、和谐与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。
银汉迢迢,清光满庭。中秋夜,举家登楼望月,如盘冰鉴悬于苍穹,老幼共话“嫦娥应悔偷灵药”的千年遗韵。此俗始于周庠祭月之礼,至唐而盛,白居易诗云“三五夜中新月色,二千里外故人心”,今人更以望远镜探蟾宫细节,或于滨水长廊赏“海上生明月”之景,让古意与新趣共融。
饼如圆月,寄寓团圆。昔时南宋《梦粱录》载“月饼”为祭月供品,今则千家万户共尝。广式糖浆饼皮金黄酥脆,苏式酥皮层层叠叠,更有冰皮裹榛果巧克力、流心咸蛋黄等新式内馅,甚至有“文创月饼”印《千里江山图》纹样,一口咬下,既是滋味,亦是文化。
灯影绰约,火龙腾跃。稚子执兔儿灯、鱼灯穿巷,灯上墨迹“福”“禄”遒劲;粤地更盛舞火龙之戏,竹篾为骨,红绸为鳞,火星飞溅如星雨,汉子们齐呼“国泰民安”,龙身盘旋处,邪祟尽退,祥瑞自来,连月轮亦为之驻目。
《中秋对月》
唐·曹松
无云世界秋三五,共看蟾盘上海涯。
直到天头天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。
《望月怀远》
唐·张九龄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《月下独酌》
唐·李白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《十五夜望月》
唐·王建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《八月十五夜月》
唐·杜甫
满月飞明镜,归心折大刀。
转蓬行地远,攀桂仰天高。
水路疑霜雪,林栖见羽毛。
此时瞻白兔,直欲数秋毫。